经济日报丨北京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稳步扩大
- 发布时间:2025-08-14

“近5年来,北京仲裁委员会受理的案件量总计五万多件,涉案标的额总计5200多亿元。自成立以来,案件当事人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累计达72个。”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姜丽丽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仲裁委员会的成就是北京市涉外法治事业发展的缩影,目前北京市有涉外律师5000余名;公证员队伍中具有涉外法律服务资格的有327名,占公证员总数74.6%;北京仲裁委员会的现任仲裁员共有1179人,其中港澳台地区和外籍仲裁员占比约30%。
北京市司法局人事警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尹宏伟介绍,他们与市人才局、市教委联合印发《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协同构建“培养—引进—使用”全链条体系,做到源头培养“国际化”,人才储备“动态化”,交流合作“实战化”,塑能升级“复合化”。北京仲裁委员会与11所顶尖高校合作开设42门次“国际商事仲裁实务”“英国合约法”“英美证据法”等课程,覆盖超8200人次,打造“高校+实务”双导师模式。北京市创立涉外律师人才库分级管理机制,总规模达1766人,后备231名,实现专业领域全覆盖。为锤炼实战能力,北京市选派人才参与联合国贸法会会议、国际仲裁调研,组建冬奥会公益法律服务团。
彭俊是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作为中方律师参与了数十件国际争端解决案件,参与了多个国际多边和双边的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谈判。“我们团队代理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反倾销、反补贴)到资本出海(境外投资并购),从跨境合规到跨境争议解决。代理的中国企业产品从农产品到初级工业品再到复杂工业品,甚至是工业品的皇冠——汽车和飞机。”
金杜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徐萍介绍,协助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的意义不止于业务的扩展,也帮助企业进一步深入了解海外相关行业的市场环境、经营环境、法律环境,丰富海外并购和跨国企业管理经验,持续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是北京市涉外法治事务的重点方向。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发起的公益基金会与多家单位在意大利米兰启动“一带一路”服务机制,成立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务服务中心。据介绍,该中心已聘请全球832名调解员,建立123个全球线下调解室,受理案件累计达5万件。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人才是最大的发展动能。北京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机制,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北京样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刘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