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丨企业公民权益合法的“保护伞”,公证如何保持公信力?
- 发布时间:2025-08-14


“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千难万难唯有路,唯有长安最有情。”这是一位澳大利亚华人赠与北京市长安公证处的一面锦旗。日前,司法部举行“‘一带一路’ 法治同行”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采访,界面新闻等一行记者来到北京市长安公证处。

▲记者一行来到北京市长安公证处采访
公证制度是重要的预防性司法制度,公证服务是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非诉讼手段,公证能够有效地预防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的产生,在国家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公证具有法定的证据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各类民商事活动企业、个人等主体出入境办理商务签证、工作签证等相关材料予以证明。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些出入境必需的派遣函、授权委托书、身份证件、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公证,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是我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必不可少的环节。2013年以来,全国公证机构共办理各类涉外公证事项2975万件,公证文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蒋笃恒向记者介绍涉外公证业务

司法部高度重视公证公信力建设。近年来,司法部印发意见,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证事业健康发展。意见指出,到2025年,公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公证服务质量和公信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公证服务的可及性、便捷化程度显著提高,公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围绕加强公证质量和公信力建设,意见要求,加强对公证机构、公证员执业活动的常态化监管,认真组织开展年度考核,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依法淘汰退出不合格的公证员。严格落实公证业务办理全面登记、全程可控、全网留痕工作机制。对公证从业人员触碰执业底线的情形“零容忍”,发现故意或因重大过失出具假证、错证的,一律从严查处,涉及刑事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